大明:家祖朱重八第199章老朱相召
从东宫出来,凡参加大典的仪仗,侍卫,以及文武百官,均要随同朱允熥前往紫荆山拜谒宗庙,敬告祖宗。
其实,紫荆山只有老朱和朱标的陵寝,里面也就埋了马皇后和常氏,朱家老祖宗都安葬在中都凤阳呢。
之所以保留这流程,是因为从皇城出来,一路上会有百姓夹道而立,争睹未来未来天子的仪容。
这时候,一没报纸,二没网络,大部分庶民又都不识字,即便发了诏,他们也听不到耳中。
想要他们知晓,唯一的办法,那便是让朱允熥声势浩荡的在大街上走上一圈。
有了这,不用再刻意宣传,朱允熥被立太孙的消息,也会不胫而走了。
在老朱看来,他大孙册立太孙,必得寰宇皆明,咸使闻知,凡是大明子民,无论官民士奴,都必须得全部知晓。
坐在舆车上,朱允熥冲沿路百姓挥着手。
“是三皇孙,三皇孙来了。”
一大清早,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就已清了路,从皇城到紫荆山,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全被军卒严密把守。
这些军卒都经过精挑细选的悍勇之辈,身材魁梧,样貌端正,不管遇上行刺,还是有刁民冲撞,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管庄子的祁山,知道朱允熥册立了太孙,昨晚就领着庄上的汉子们下了山,就为抢一个绝佳位置,一睹朱允熥的风采。
朱允熥待他们不薄,他们为朱允熥欢呼庆祝,那也是理所当然。
更何况,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们都是朱允熥的人,朱允熥发达了,他们自然能跟着一块吃香的喝辣的。
不然的话,朱允熥要只是一藩王,将来朱允熥出去就藩,他们该何去何从,那可就不得知了。
有锦衣卫和兵马司守着,肯定不容有人喧哗,庄上的几个汉子远远瞅见朱允熥的舆车过来,才刚呼喊了一声,才被呵斥了下来。
“你们几个!”
眼看有军卒就要过来,几人缩缩脖子,赶忙纷纷闭了嘴。
他们过来是为一睹朱允熥风采的同时,顺便给朱允熥增添人气的。
啥忙都没帮上,就被官府扣押了,还得朱允熥捞他们,不是给朱允熥添麻烦吗?
几个汉子安稳了,军卒倒也没再近前。
他们的职责是保证朱允熥的舆车顺利通过,只要安安稳稳的,他们也没必要非得把人抓了制造事端的。
不一会儿,朱允熥舆车缓缓靠近,沿路百姓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递一个纷纷拜下高呼,喊道:“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此起彼伏的高呼,震耳欲聋,经久不息,一直传出十数里之外。
其实,光是册立个太孙,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声势的。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不管说当这个太孙,他们的日子该咋过还得咋过,即便好奇看个热闹,也不会聚集这么多人的。
主要原因,还是在富明实业。
玻璃啥的,或许是士绅贵戚专属,但修于城外官道上的水泥路,可是让每个人受益匪浅。
以前,哪怕是天子脚下,修桥补路时时都会有,但官道泥土铺成,凡是下雨必会泥泞不堪。
每碰上下雨,两脚泥还是小事,就怕骡马拖些货陷进去,拉拉不动,赶赶不走,那才要命。
现在有了水泥路,不管下多大的雨,都再不用两脚泥,更不用担心会陷进去了。
光凭这一点,朱允熥册立太孙,他们就该来捧个场的。
除此之外,职大,包括中学,小学的学生也都在。
许观负有官身,得去宫里参加册立大典,学生们只等有特别聘请的一些读书人带领了。
统一衣袍,严明的纪律,哪怕只是叩拜见礼,也都整整齐齐,期间没一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等朱允熥随行的仪仗彻底走过,围观的百姓才有人问了句,道:“他们是哪个书院的,比寻常读过书的稳重多了。”
“这你都不知道,这是三皇孙不对,现在该叫太孙殿下了。”
“他们是太孙新学的学生,专收贫家子弟为主,教的都是些匠作的本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尽早赚钱养家。”
“富明实业橱窗的玻璃,还有铺官道的水泥,都是供职于新学的匠人领着学生制造出来。”
“对,最关键的是,新学学费还不贵,一般的人家都拿的起不说,还时不时的有奖赏。”
“我儿子不久前跟着先生去修直沽到大同的官道,拿回了数十两银子,比我干一年挣的都多。”
“我正用这钱建房子呢,我还从富明实业买来了水泥,你们是不知道,那水泥有多结实,子子孙孙都住不坏。”
“那你挺好,我儿子在农研所,他那活儿难弄,怕是没那么快出结果,不过一旦有成效,就能多养活成千上万的人口。”
“你们子弟都在?”
“我也得赶紧问问去,看我那小子合不合条件了,一直忙着吭哧吭哧的干了,倒把这茬给忘了。”
在百姓的各种议论声中,朱允熥一路穿梭,走了两个时辰,才终上了紫荆山。
拜谒流程,同样有礼官引导,朱允熥只要跟着引导往下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