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这座既大德高僧坐镇,亦无正经意义上佛门传承的古老寺庙,除去无一尊金身佛像略显寒酸之外,总得来说香火还算不错。如此倒是应了寺庙门口那副对联,来此礼敬佛门的烧香之人多少都会留下些香火钱。庙中为数不多的僧人靠着这些琐碎银两,倒也不愁温饱。今日清晨在张麟轩烧过头香后,陆陆续续地又来了许多上香还愿的人,纷纷留下钱银,如此又是一笔不小的银子。
送走了诸多香客后,一位负责烧火做饭的僧人便开始为三个刚入佛门不久的小沙弥讲解书上那些晦涩难懂的佛法。三个小光头其实都不是北境人士,乃是庙中那疯癫老僧外出游历之时从徐州安阳郡带回来的。
安阳郡地处大旭与中州交界,历来摩擦不断,加上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许多人被迫上山,成了无恶不作的马匪,烧杀掳掠,为害一方。三个小家伙的父母便在一次马匪劫掠村庄的过程中,不幸遇害。三个苦难的孩子便就此被路过那里的疯癫和尚带回了北境。三个小光头的来到,为原本略显沉闷的寺庙,增添了许多乐趣。
镇北王府作为寺庙香火钱的重要来源,每月月末的香火钱一向不少,张麟轩今日凭此得了个能在三个小光头身后旁听僧人将佛法的机会。
张麟轩本想着上过香后便返回王府,可心中有些疑问,少年忽然心存侥幸,想从佛法中寻到些许答案。少年便选择留下片刻,听着那个穿着一身干净僧衣的中年僧人,讲解书上佛法。
中年僧人讲解完毕,问了一个相关的问题,三个小沙弥一个个摇头晃脑,是懂非懂的样子,言语上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
中年僧人对此见怪不怪,往日里也都是这般模样。小孩子们贪玩,对于大人们口中的某些道理,其实有些是理解不了的,不理解的话自然便没了兴趣,而一旦没了兴趣自然便会变得心不在焉,至于传授道理之人到底讲了什么,想来也不会有人去关心,如若事后再让听者大致复述一遍授课之人所讲的道理,自然是一问三不知的局面。
中年僧人始终笑容温和,不去计较小沙弥们的不认真。僧人讲学完毕,小沙弥们双手合十,躬身见礼,僧人轻声笑道:“回去好好记得温习功课,免得日后老和尚抽查,若你们不会,他可不会像我这般好说话。”
僧人口中的老和尚便是那个管着庙中诸事的僧人,是除了黑衣僧人跟疯癫和尚之外,年纪最大的那位。老和尚没有法号,或许曾经有,如今年老反而忘了。老和尚想不起自己的法号,又不愿意被人称呼为方丈主持,寺中僧人便都以老和尚三字称呼他。
三个小沙弥如小鸡嘬米般乖巧地点着脑袋,中年僧人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自行离去了。
三个小家伙真可以算上是三只小兔崽子,跑得那叫一个快。僧人收回目光,朝着张麟轩双手合十,轻念佛号。
张麟轩亦是双手合十,还了僧人一礼。
“方才为他们讲学过程中,偶尔瞧见公子多有皱眉之举,敢问可是贫僧所讲佛法有何漏洞?”僧人笑问道
张麟轩赶忙摇头,歉意道:“师父您多虑了,晚辈只是有些不懂之处。”
“公子可否说与贫僧听听,看看贫僧是否能为公子解惑?”僧人笑问道。
张麟轩回道:“那晚辈斗胆问上一句,到底何为真正的见性成佛,若按照佛家说法,岂不是人人可以成佛,既如此世间何以有这般多的为恶之人?还有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言,是不是太过容易了些?”
僧人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笑道:“见性成佛就在此处。佛陀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所谓不假他求。就是说,佛,不要向外去寻求。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你能明心见性,你自己就是佛。在贫僧眼中,自己与佛应是平起平坐的。除了没有多余银子之外,这也是本寺不供任何佛像的原因。自己是佛,那又何必自己拜自己呢?”
“儒家也讲究个人性本善,可儒家治世万年,依旧还有为恶之人,是儒家说错了,还是儒家做错了?贫僧认为都没错,只是一种好道理未必能够说的面,需要后人对其进行不断地查缺补漏,而不是只会将先人之语奉为圭臬,在此之上再无寸进。被儒家视为异端的荀老夫子,在此事上便做的很好。人性本恶,但有向善之心。贫僧并不是认为老夫子此言是在否定什么,反而是在对以往道理的不断完善,使之能够在人间大地上扎根的更为牢固。
至于公子最后所问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实在是佛家劝人向善之举。不过公子可曾见过真的那位恶人,放下屠刀便直接高坐莲台,成了人人尊敬之佛?佛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不断修心之后才有可能达到的境界,贫僧理解书上经义近些年来已然愈发困难,成佛之事,以前不作奢望,以后不作他想,修行首先是修心,心不定,则万事休矣。”
僧人始终言语平和,缓缓将心中语说与少年听。
张麟轩不由得肃然起敬,以儒家之礼作揖而拜。然后郑重其事道:“晚辈斗胆还有两问,还请师父解惑。”
“公子但说无妨。”僧人始终微笑示人。
“敢问师父如何看待三教之争,如何看待如今世间的治世之法?”张麟轩深色认真。
僧人双手合十,先是默念了一声佛号,然后才开口道:“真正的儒生,心中应存的是浩然正气,行的是坦荡之事,无需与他人争辩。真正的道人,是超然物外之人,心如镜湖之水,不因外物而起波澜。真正的僧人,应是以身行佛法之人,而不是满嘴诳语之辈,悲悯众人,但却不是不分是非之人。此三者,无需争。儒道释,实是律己修心之法,己心若定,何须争辩?儒道释三者非治世之良方,纵观如今中州之晋,无不是法,兵,纵横三家之功。世间之人,模样不同,经历不同,心中执念亦不同,各人所寻之修心之法,应该也有侧重,或儒,或道,或释。